投資人處於信心邊緣,用絕望與觀望包覆
自己,但是市場面臨重大金融危機並非頭一遭,包括1980年第一賓州銀行破產危機、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 1990年儲貸危機、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以及2002年公司治理醜聞等等歷歷在目,通常一個市場循環週期需歷時數年,期間會數度出現劇烈跌幅,抑或是突如其來的急漲急跌,過程雖然有些戲劇化,但結論總是
經濟復甦、
股市回揚,例如史坦普500指數1928年以來維持長線多頭向上的走勢,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數自1980年起的長線走勢亦然。投資人想要跳脫市場循環而掌握股市長線機會,最大的關鍵在於「耐心投資」,將空頭市場視為投資契機的人終能獲得極大成功。
評估全球的投資環境,全球廣義貨幣佔全球國內生產毛額比重達80%,若再加上證券化債務與衍生性商品的運用,比例已高達976%、將近十倍的水準(Independent Strategy,2007/
11/2),顯示過度的金融槓桿操作讓市場充斥過度氾濫的流動資金,因此在次貸風暴發生以來,企業信用利差緊縮及銀行業緊縮貸款標準,金融產業將持續降低槓桿(de-leveraging),將壓抑全球經濟成長轉趨溫吞。
惟開發
中國家國內生產毛額佔全球比重逐年增加,外匯準備與經常帳盈餘亦來到歷史高位,兩項數據將有助支撐全球景氣下檔風險。加上全球經濟成長動能放緩,商品價格自高檔大幅回落,都將成為導引通膨舒緩並創造股市本益比擴張行情的重要轉捩點。
唯有「長期投資」方能掌握下列四大投資契機,一是在空頭市場挑選便宜股:多數投資人平均持股不到一年,行情欠佳時常常選擇放棄甚至退場,此時就提供長期投資者低價買進的機會;二是重整題材:多數重整中的企業無法在六至十二個月內創造報酬,必須採取長期投資策略介入,以時間換取未來的爆發力;三是購併及後續整合題材:企業綜效發揮需要時間;四是產業循環:倘若在1999至2000年逢低買進便宜的金屬礦脈類股,需要耐心等待幾年才能回收投資成果,但卻能把握該產業最輝煌的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