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 陳雲林把什麼帶回了北京?
2008-
11-8
【大公網訊】
美國《僑報》11月7日發表社論
文章《陳雲林把什麼帶回了北京?》稱,盡管仍有若幹需要保持警醒之處,但
兩岸更應珍惜眼下兩岸良性互動的時局,只要兩岸秉承善意、運用智慧,深入地解決攸關兩岸人民利益的
經濟民生,協商便能化解分歧,合作終可取代對抗。
社論說,幾乎就在奧巴馬贏得美國四年未來的同時,海峽兩會通過簽下四大協議實現了兩岸通郵、通航、通商,終於圓夢了三十年來的「大三通」願景。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各國自顧不暇的氛圍中,這一開啓兩岸歷史的四天有更深遠的涵意。
經過五天四夜的訪台行程,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率代表團今天乘包機從
台北返回北京。陳雲林之行結束之際,他將把什麼帶回北京——兩岸兩會首次實現在台北舉行會談的成果?中共建政以來對台最高級別官員終於踏上工作對象的領地並會晤
台灣現任領導人的感受?
國民黨今年上台半年來下決心拼經濟但為何民意支持度連續下滑的答案?日益泛
政治化的
民進黨發動綠營舉行圍攻、示威、游行等群衆集會的真實氣氛?
事實上,這些問題都難以阻擋一個更大的歷史性的趨勢,即海峽兩岸在國共重新握手近四年來努力構建的和平發展架構終於再進一步,兩岸同胞將進一步消除政治和意識形態陰影而恢複自然人屬性的同胞情誼,兩岸全面交匯和融入的局面即將出現。
對於陳雲林在訪台期間同江丙坤分別代表兩岸簽署了空運、海運、郵政和食品安全四項協議(包括改善大陸居民赴台灣旅游措施及加強兩岸工商、航運和金融合作達成多項共識),外界普遍高調贊譽「大三通時代的到來將把兩岸百姓帶入一日
生活圈,使兩岸真正實現千里一日還」,且兩岸已搭起共同抵禦全球金融危機風險的基礎平台。
陳雲林以「欣慰、憧憬、感謝」三個詞總結此次歷史性台灣行,並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相約明年在大陸再次相逢。江丙坤則以「機緣、機遇、歉疚、感謝、期許」十個字表達他對此次兩會協商的感受。而台灣媒體也看到:對於民進黨及綠營人士的杯葛行動,陳雲林竟然不以為忤、笑而相迎、化解敵意,反而是
馬英九和江丙坤自感有損了台灣人民的待客形象而沮喪和道歉……
然而在這片和諧的氛圍中,兩岸兩會是否還應該以「警醒」作為啓示之一?
在
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意識里,有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陳雲林此次台灣之行題外成果之一必然是真實感受到台灣政治裂變後的遺跡——盡管民進黨只剩下揮舞政治大棒的故伎重演且日益弱化對台灣政治和主流民意的影響力,但台灣的精神分裂仍是現實。他將這種真實感受帶回到北京,必然有利於大陸方面把握後續
政策的細節、進一步消除僵化的政治宣示,更有利於兩岸互動能從客觀實際的情況出發。
對另一句俗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理解,也反映了兩岸的差距:陳雲林在台灣動情地說「我們了解百年滄桑中台灣同胞的遭遇,知道有些同胞對兩岸關係有不同的看法,畢竟兩岸近六十年舞台上,我們的這個民族上演了多少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剪不斷理還亂的事」;而台灣政壇、商界、媒體以及普羅大衆卻也有過高過急地期待兩會成果的情緒,恨不能立即在民生經濟上一夕之間就得到兌現。
本報相信,盡管仍有若幹需要保持警醒之處,但兩岸更應珍惜眼下兩岸良性互動的時局,如大陸媒體並未渲染島內綠營的杯葛行動那樣,只要兩岸秉承善意、運用智慧,深入地解決攸關兩岸人民利益的經濟民生,協商便能化解分歧,合作終可取代對抗。
現在,觀察兩岸動向的下一個時點已轉至本月22日將在秘魯首都利馬登場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台當局推派連戰以領導人代表身份與會,是台灣歷年來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最高層級代表。本報相信,屆時
胡錦濤與連戰在峰會上的再次互動,將會揭曉此次陳雲林究竟把什麼帶回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