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廿五日民意論壇「學生笑『物歸原主是傻子』」一文,除了心有戚戚焉外,還佩服作者的勇氣,因為在多年的民粹主義盛行下,學生族群少有人或媒體敢批評,學生犯錯,專家學者檢討的都是父母、老師、學校、政府的責任,卻沒有人直接告訴學生「這是錯的」,而學生搞怪往往被美化為「創意」,而當傷人違法時,最嚴厲的用詞大概就是「行為偏差」。
筆者也曾在幾所
大學任教多年,教授朋友也不少,談起學生,大多數是無奈的嘆氣。無論是求學態度與學識程度,或許讀者會說老師可要求啊!無奈的是,多數學生是不學習最快樂;更甚者,多數大學都有學生評對老師滿意度的制度,老師想受歡迎,贏得學生顧客的滿意,尊重學生的上課自由與分數需求,是絕對必要的,若是不小心多當了幾個學生,換來的可能是「不是我不行,是你不會教」的下場,下學期的課恐怕就少人選了。至於學生品格,筆者不需多說,只要在大學附近的十字路口觀察「最低最簡單的道德標準」—紅綠燈被尊重的程度就可一窺大概了。
有人問筆者什麼是
台灣最大的危機?不是大陸威脅,更不是貓熊統戰,也不是有壞總統與笨總統,而是代表台灣未來的學生們,從他們身上看不出未來在全球化時的競爭力。
問我應如何改進?只能靠父母言教、身教與要求,民粹之風不改,滿街眼高手低的大學生恐是難免,而如果本文能發揮點力量,只盼部份學生相信「腳踏實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