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中,對建構效度的威脅常常來自於對參與者對實驗情境的回應,我們稱之為參與者效應(participant effect),實驗參與者並非是被動的反應者,他們的腦袋一直都在運作,這些認知
活動可能會和實驗程序產生交互作用,混淆了實驗操作的結果,威脅到實驗處理的建構效度(Christensen, 2007, p.239)。在這裡Christensen(2007)提出了「要求的特徵(demand characteristics)」以及「正向自我表露(positive self-presentation)」。
Christensen(2007)以廣義的方式來界定「要求的特徵(demand characteristics)」,泛指實驗中任何可能引起參與者產生特定知覺的線索,包括使用的指導語、實驗者、實驗的相關傳言或是實驗的情境等。
正面自我表露則指參與者在實驗中的一種動機,一種企圖能以最正面的姿態來表露
自己的方式來反應的動機。這在實驗中其實滿常見的,但只要當參與者的知覺在實驗中若能從頭到尾保持固定,則其影響可以透過一些設計加以排除。但就怕正面自我表露的動機與實驗處理產生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可以細分為二(Christensen, 2007, p.239):inter-treatment interaction以及intra-treatment interaction。
xyz資訊工坊
處理間交作用(inter-treatment interaction):實驗參與者知覺到在「不同處理情境」,他們該以不同方式來回應以滿足正面的自我表露的動機。例如受試者可能對不同處理情境有不同的揣測,在某一情境會參與者可能認為快才是好表現,在另一情境則反而認為慢才不會被貼上不好的標籤。
處理內交作用(intra-treatment interaction):不同參與者在「同一處理情境」卻知覺到該以不同方式來回應以滿足正面的自我表露的動機;例如同樣的電擊情境,有人會以為越快逃脫才是好表現,但也有人卻以為越能忍受電擊才是好表現。
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