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機出搥,
兩岸航商暗自角力台終居下風?
中廣
新聞網
2009/01/09 17:05 彭群弼報導
今年是兩岸春節包機實施6年以來,班次最多的一年,卻也發生了第一次的烏龍事件,有多達16班的加班機遭到取消!對此,國籍航空公司都是啞巴吃黃蓮,敢怒不敢言。據了解,兩岸雖然大三通,不過,包括海運及空運,在通航後的第一個月,都出現「有船不能開,有機不能飛」的現象。業者私下抱怨,申請的許可權都在對岸手上,未來兩岸業者間的利益一旦發生衝突,恐怕對岸業者具有較大的優勢,兩岸未來談判時,如何固守我方的利益,恐怕必須要審慎考量。
兩岸春節包機從2003年起展開歷史性的首航之後,迄今一共執行了5次,今年是班次最密集,服務水準最高的一年,不過,卻也是第一次擺烏龍!兩岸大三通,直航之後,理應障礙最少,卻發生烏龍,背後耐人詢問。問題出在我方業者申請了36班上海加班機,結果大陸方面週一才通知只給20班,同一時間,大陸業者也有加班機,但只有
14班。週二,我方業者緊急更改降落地點為杭州,估計有上千的旅客受到影響,一場混亂,大陸方面卻也悄悄的將「剩下的運能」補足,飛航20班上海加班機。
航空界人士私下推測:這起臨時砍班的烏龍,表面理由是上海浦東機場受到「春運」壓力,無法提供足夠的起降時間帶,但背後恐怕仍然是兩岸業者利益擺不平的結果:大陸業者因為必須應付春運的需求,無法比照我方業者飛航同樣額度的加班機,在「不對等」的考量下,砍到大陸業者可以應付的20班。雖然這樣說法,恐怕「不會」有人敢出面證實,但,觀察海運,日前砂石船業者也出面抗議,表示拿不到航行許可,擔心被大陸業者壟斷,早已出現類似的氣氛。
大陸端的比較利益遠高於我方,談判時強調的「對等」精神,碰上商業利益時,對岸的主管官署,還能不能堅守對等?還是會根據當地業者的利益做出考量,我方在談判時,要如何堅守立場,維護並爭取我方業者利益,恐怕遠比談判後的剪綵亮相更重要,否則兩岸一旦出現嚴重地傾斜,影響的,恐怕就不只是
台灣的業者而已。